奏响知识产权保护“最强音”
2024-05-01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一年,我国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切实严格保护知识产权,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的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知识产权局系统、市场监管系统、版权管理部门、司法部门、公安机关以及海关系统等发布2023年度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与典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展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最新进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加大行政保护力度
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行政保护具有效率高、成本低、专业性强、程序简便等特点,是快速化解知识产权纠纷的重要渠道。今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知识产权局系统、市场监管系统以及版权管理等部门举行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展示了我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取得的最新成果。
4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连续第19年举办开放日活动。活动现场,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外发布“2023年专利行政保护典型案例”“2023年商标行政保护典型案例”“2023年地理标志、官方标志、特殊标志行政保护典型案例”“2023年度专利复审无效十大案件”以及“2023年度商标异议、评审典型案例”等,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地方知识产权局系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
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曝光典型案件、深入开展政策解读等形式,营造抵制侵权假冒的浓厚氛围。2023年,我国各级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打击假冒知名品牌、恶意申请商标注册、违规代理等违法行为,共查办知识产权违法案件4.4万件;开展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全国统一销毁行动,集中销毁涉案商品4700余吨,持续释放执法办案的震慑效应。与此同时,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纷纷发布典型案例,多方位多维度展示市场监管部门在加大知识产权执法,以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
4月19日,2024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主题活动暨京津冀版权协同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拉开了版权系列宣传的序幕。随后,各级版权管理部门、文化执法部门通过举行新闻发布会、主题论坛、版权进校园等活动,全方位展示我国版权保护工作成果。针对社会关注的电影侵权盗版问题,2023年以来,国家版权局共对14批134部院线电影重点作品进行版权保护预警,删除涉院线电影侵权盗版链接11.75万条,关闭非法网站(APP)224个。
提升司法保护水平
今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各级地方法院均发布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及典型案例,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从不同侧面展示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新进展。
4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3年)》,对过去一年全国法院系统开展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等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各级法院共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54.41万余件,审结54.41万余件,在319件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
4月22日,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新闻通气会,通报该省法院2023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并发布10个典型案例及10个优秀案例。2023年,湖南法院共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77万余件,其中民事案件1.64万余件,刑事案件1324件,行政案件8件,依法保护了一批自主创新技术、自主品牌和智力创作成果,涵盖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种源种业、自媒体、智慧城市建设、数据权益等多个领域。
4月23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广东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白皮书(2023年度)》,并发布2023年度广东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白皮书显示,2023年,广东省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9.1万余件,一审服判息诉率超90%;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9.45万余件,案件结收比103.83%,其中涉发明专利类案件数同比增幅超五成;调撤案件5.35万件,调撤率57.39%,同比上升8.8个百分点,诉源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4月2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不仅对外发布2023年山东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有关情况和2023年山东法院15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还发布了《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保障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旨在建立具有山东特色的中医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保障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此外,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还与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签订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框架协议》,对全面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健全中医药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提出明确要求。
除此之外,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法院均发布了该地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以及典型案例,以鲜活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展现了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的最新进展。
严打知识产权犯罪
4月25日,公安部公布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10起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的食品、建筑材料、电气产品等重点商品和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等流通领域,彰显了公安机关对各类侵权假冒犯罪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的决心和力度。
在打击侵犯软件著作权犯罪典型案例中,2023年6月,根据权利人企业举报线索,江西省南昌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侵犯工程建设软件著作权案,打掉2个利用技术手段破解制作、销售盗版软件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查获软件破解版密钥500余个、账号7000余个、补丁插件1万余个、服务器30余台,涉及多种工程建设领域软件,涉案金额3000余万元,为权利人企业挽回损失2亿余元。
在打击危害民生安全假冒伪劣犯罪典型案例中,2024年1月,根据权利人企业举报线索,重庆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电热毯案,打掉犯罪团伙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捣毁制假售假窝点8处,查获假冒品牌电热毯成品2万余条、半成品及温控器等零部件3.5万余件、假冒商标标识5000余套,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案件的成功侦破阻断了假冒伪劣电热毯流入市场,切实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打击侵犯电商平台知识产权犯罪典型案例中,2023年10月,根据权利人企业举报线索,上海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制售假冒知名电商平台品牌包材案,打掉2个以冒用该平台“官方鉴定真品”为名,实际对外销售假冒潮流商品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6名,查获假冒电商平台品牌防伪扣、防伪证书、商标标识等170余万件,制假生产线3条、设备68套,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切实维护了电商行业市场秩序。
据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4万余件,坚决遏制此类犯罪多发高发势头。2024年,公安机关将不断加大对各类侵权假冒犯罪的打击力度,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
筑牢国门保护防线
4月25日,海关总署公布2023年中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以及2023年中国海关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对海关系统2023年开展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推进智慧知识产权建设等工作进行了通报。
2023年,全国海关以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为主要抓手,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点渠道、高风险商品,全方位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行为,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紧抓重点领域与关键环节专项治理。2023年,全国海关继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龙腾行动”,重拳打击进出口侵权违法活动。2023年,全国海关在进出口环节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6.7万次,实际扣留侵权嫌疑货物6.21万批、8288.94万件。另一方面,深入聚焦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为促进跨境电商业态健康有序发展,海关总署以“加强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为主题开展调研,印发《关于在跨境电商领域加强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工作的通知》。
在推进智慧知识产权建设方面,2023年,全国海关按照《智慧海关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扎实开展智慧海关知识产权场景项目建设,推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工作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一方面,海关总署组织业务骨干成立工作专班,结合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专项调研等活动,梳理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查发—确权—认定—处置”全链条业务环节中难点、堵点问题,制定《智慧知识产权场景应用方案》,为构建全新工作格局绘制蓝图。另一方面,海关总署将知识产权备案数据成功汇入海关大数据湖,为全环节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奠定基础。海关总署开发的商标智能识别应用已在全国海关范围内使用,实现了“秒查询、秒反馈”,检索准确率达95%以上。比如,上海海关通过该应用开展侵权查缉250余批,查获侵权球衣套装等多起案件,应用成效在一线执法环节得到充分印证。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相信,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取得新的突破。(本报记者 姜旭)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