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辟蹊径 盐田变良田
2023-08-30
在阳光的照耀下,盐池水面上波光粼粼,由一块块光伏板、一根根支架组成的光伏阵列,与蔚蓝的天空相映成辉。这正是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下称华电新能天津)研发建设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万千瓦“盐光互补”项目。这一电站在投产后,每年可提供15亿度清洁电力,等效减排二氧化碳约125万吨,可满足15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蹚出光伏发展新路
“将盐碱滩涂地的海水圈起来,变成可晒盐的盐田,在盐田之上架设太阳能光伏板,盐田之下进行鱼虾养殖,由此便实现了水上发电、水面晒盐、水下养殖一地三用,这便是‘盐光互补’的创新所在。”华电新能天津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韩那仁朝格图介绍。
与常规架设光伏板相比,在盐田上架设光伏板需要面对盐场高腐蚀性环境等多重挑战。长芦盐场海晶盐田的盐度均达到每升2万毫克以上,部分盐池盐度甚至高达每升8万毫克。在这种超腐蚀环境下,在光伏发电板的表面涂覆防腐蚀涂层的防腐方式效果有限,在盐水中驻扎25年以上的水泥桩基同样需要具备较强的抗腐蚀能力。
“提升产品的抗腐蚀能力是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不断研发、试验,对光伏产品组件定制优化,对光伏支架、防腐保护结构综合改进,避免产品的腐蚀损伤。”韩那仁朝格图表示。
为进一步保障项目的安全性,华电新能天津应用智能逆变器、智能功率传感等智能光伏产品,通过5G+AI安防监控、5G+北斗光伏电站建筑物基础沉降监测等技术,建设集运行监控、故障告警、诊断预警、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平台运营中心,实现了对人、设备、环境的综合管理与应急指挥。2000余人、32个施工平台、46条集电线路……华电新能天津群策群力,最终完成了“盐光互补”项目的建设。
光伏发电效率是重中之重。韩那仁朝格图介绍,公司选用了可以两面发电的光伏板,正面吸收阳光进行电能转换,反面吸收水面反射的阳光,这种方法比常规发电效率提升5%至7%。
“考虑到在盐田上架设光伏板,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盐田光照,影响盐田蒸发制盐,我们调整了光伏板的角度。”韩那仁朝格图表示,架设了光伏板后,盐田内的水温有所减低,这也更有利于周边盐池生态向好发展。如今,在长芦盐场,盐汪子虾等水产养殖产品的肉质更加紧实,吸引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腿鹬等鸟类在此繁衍生息。
增强知识产权布局
“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技术研发为专利布局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而专利布局则为技术研发提供了法律和市场的双重保障。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技术创新的最大价值,推动科技的持续进步。”韩那仁朝格图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围绕该项目技术创新已提交专利申请10余件。
项目实施前期,华电新能天津就安排专人,同步开展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检索工作。韩那仁朝格图介绍,在了解了这一领域内的知识产权布局情况后,公司各部门间便开始通力合作。项目实施初期,科研小组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会召开月度会,研讨专利的项目任务、组成部分、技术要素、创新点等。项目实施后期,小组和部门会每日召开研讨会,加速技术方案形成。
“知识产权工作是持续性的。目前,围绕光伏发电板、防腐液涂覆设备、混凝土基桩加固结构及控制系统等方面,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并进行了知识产权布局。”韩那仁朝格图表示。项目投产后,公司还会定期进行专利检索、挖掘等工作,持续优化项目成果,力争为后续进行类似项目的研发与知识产权布局提供参考。
在保证“土地性质不变、盐田收益不降、生态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我国科研人员帮助当地形成了“水上光伏发电、水面蒸发制卤、水下水产养殖”的独特立体循环生态模式,构建起“绿色能源+渔盐商业+旅游观光+科技智能”一体化的运营体系,打造出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立交桥”。(刘弘一)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